1. 热词搜索大块头有大智慧迅雷下载明星教你如何接吻讯雷下载手机版基督徒明星迅雷beta苹果版链接tfboys之我的明星少爷怎么下载迅雷老版本下载tvb明星苹果手机下载迅雷明星排行榜2015迅雷种子明星金钟少女时代迅雷电影院彼得罗夫明星产品迅雷ios版下载2020方脸明星类似迅雷下载手机软件动漫明星乱斗ios迅雷beta内测版江西明星

        神童,已死

        当“鸡娃”“双减”“网课”“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新时代课题,“超前教育”早已成为被摒弃的内容。

        然而历史不是一步走到眼前的。

        如今再讲起那支“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他们的出场极具时代意义,他们的谢幕让人饱含热泪。

        他们说,自己只是时代需要的产物。

        时代把他们看作“神童”,可惜,没有把他们看作活生生的“人”。

        国内有关“天才教育”的讨论,大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彼时,动荡年代的阴霾尚未被拨散,物理学家李政道回国访问,看见百废待兴的中国社会,这位年仅31岁便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天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在中国理科教学近乎万物凋零的当下,如何才能组建出一支年轻的科学工作者队伍?

        此后几年,“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重视培养基础科学人才”,指明了教育界前进的方向;而如何“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则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与此同时,一位名叫宁铂的少年,成为了江西某生产大队里的“名人”,但凡提起他,人们总是脱口而出两个字——“神童”。

        “2岁背古诗、3岁识百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6岁学习《中医学概率》并且能够开出合理的药方……

        有关宁铂的“传奇事迹”在其成长的那片土地上流传了许久,直到1977年10月,“天才少年”的故事随着一封推荐信,从江西“飘”到了首都北京。

        提笔写下推荐信的,是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的老师倪霖。在信中他说:

        “我从未见过这样使人难以置信的孩子,我想如果能将他推荐到科技大学专门培养,学习某一门学科,必能成为攻关闯将。”

        少年宁铂

        此前由于种种原因,发掘和培养科技人才的工作几次叫停。待混乱局面被逐步理清后,社会对于知识和人才的渴求迅速显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了当时最响亮的口号,举国上下迫不及待地想要迎接“科学的春天”。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方毅,就是在此时得知了“宁铂”的名字。

        在那封推荐信中,倪霖用长达10页稿纸的篇幅,详细描述了宁铂在围棋、文学、医药学方面的过人之处。方毅读后感到极为惊喜,于是即刻批示:“请相关人员去核实一下,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1977年11月,中国科技大学接到上级指令: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早慧少年”,成立“少年大学生培训基地”,尽快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

        几个月之后,这支“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有了一个听起来极为朝气蓬勃的名字:“少年班”。

        批准中科大开设少年班文件

        依照方毅的批文,中科大招生办最先到江西拜访了宁铂。

        自5岁陪伴父母下放到生产队后,宁铂一直靠阅读自学知识。最初男孩只是对父亲的藏书感兴趣,稍长大一点后,他又开始四处借书,没过多久,他就读完了所有能找到的书籍。

        然而仅会阅读是不够的,为了考察宁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校先是为他准备了两套数学试题,一份关于基础知识,另一份则是往年奥林匹克竞赛的真题试题。

        这一年,宁铂只有13岁,面对难度远超高考水准的考题,他的第一份考卷成绩为“七题答对了六题”,第二份则只答对了一半。

        同时期中科大还对其他两位少年进行了考核,尽管宁铂的笔试成绩排名第二,但因为年龄小、口试表现优异,外加有围棋和中医药特长的加持,他还是成为了全国第一个被“破格录取”的少年大学生。

        以此为起点,一场“前无古人”的教育尝新改革正式拉开序幕,而宁铂就这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到了滚滚浪潮的最前端。

        很多年以后,一位见证了少年班整个发展历程的教育学家评价道:

        “宁铂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天才教育’的空白,他为国内超前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宁铂(右二)与少年班同学讨论习题(1978)

        1978年3月,宁铂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踏上求学之路,远处等待他的,是未知的大学生活,以及一段极为凶险的成名之路。

        少年班开学后不久,方毅副总理到中科大视察,宁铂也受到接见。二人都对围棋颇有兴趣,于是便现场“比拼”起来,两局对弈,宁铂全胜,这一结果让在场所有人瞠目结舌。

        第二天,宁铂与方毅一同下围棋的照片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有关“江西神童天赋异禀”的消息,也在一夜之间传遍了全国。

        那段时间,宁铂每天都会收到全国各地崇拜者的来信,各大媒体也争相前往他的学校和宿舍进行采访。

        关于“天才少年”的成长经历是当年最吸引读者的故事之一。一位与宁铂同龄的北大毕业生回忆道:

        “父亲拿着报纸,对我说,‘看看人家宁铂,再看看你!’我立刻觉得,如果宁铂愿意做他的儿子的话,父亲一定会把我像垃圾一样丢掉。”

        类似的事情并不是个例,根据相关数据及文字记录,少年班成立后,全国中小学的跳级率明显升高,就连辅导类书籍的销量也大幅增长,各大媒体更将宁铂评价为“知识英雄”。

        当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站在排头的少年宁铂,最先感知到了潮水的方向。

        那是一种不得不向前的推力,也是一场出发了就无路可退的艰难战役。

        宁铂与方毅对弈(1978)

        很快,宁铂将发现,自己不是唯一的“神童”。

        1977年,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同年冬天,超过570万考生走进考场,人们重新拿起书本,读书热浪扑面而来。

        高考恢复后,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渴求迎来新高峰,宁铂的事迹被进一步广泛传播,无数少年及家长受到鼓舞,而这其中就包括了谢彦波与干政。

        1978年,干政参与了中科大少年班的入学考试。在面试环节,主考官问他,一块西瓜横竖各切一刀,最终可被分为几块?少年回答:“四块”。

        “那2刀呢?3刀呢?”老师不断加大题目难度,男孩全都对答如流。

        干政展现出的超强心算能力,让主考官大为惊叹,没有任何悬念,他被录取了。仅仅几天后,这位13岁的少年就背着行囊走进了中科大的学生宿舍,和宁铂成为了同班同学。

        宁铂(红圈)与少年班同学合影

        经过几个月的筛选和考核,1978年中科大首届少年班共招生21名,其中最大的15岁,年龄最小的,则为11岁的谢彦波。

        进入少年班时,谢彦波刚刚取得了某数理化竞赛的一等奖。在别人还在上小学的年纪,他已经自学完成了立体几何与微积分知识理论及应用,在少年班的招生考试中,他仅用了1个小时就完成全部题目,是同期考生中速度最快的孩子,且准确率奇高。

        在所有学科中,谢彦波尤其擅长物理。宁铂后来回忆道:

        “那个时候我们上课,他(指谢彦波)从来不做笔记,课后也不做作业。有一次考统计热力学,那个科目多难啊,大家都在忙着复习,只有他一个字也不看,但成绩一出来,他考了98分。”

        即使过去了几十年,宁铂再讲起谢彦波在物理学科的惊人天赋,仍会语气上扬:“同学们看见成绩单后,惊得舌头都要掉出来了”。

        考试结束后,他也曾询问过谢彦波学习方法,对方给出的回答为:“那些简单的东西,我上课认真听就行了。”

        谢彦波在少年班上课

        同样在物理、化学方面有着过人表现的,还有干政。

        在班级里,他的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成绩位列第一,满分150分的《量子力学》试卷,他只需简单复习,便可取得145分以上。

        作为那个年代最闪亮的“少年天才”,宁铂、谢彦波、干政被合称为“三大神童”。他们在少年班的学习日常及成绩表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登上报纸,成为社会各界的谈资。

        一位首届少年班的同学曾说,那时候寄给宁铂、谢彦波、干政的信件需要用麻袋来装,人们毫不吝啬对其的表扬和崇拜:

        “不用怀疑,那就是属于他们的时代。”

        宁铂与谢彦波的入学登记表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诞生如同一声响雷,炸开了高等教育的重重壁垒,众人追随“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亢奋情绪,在“三大神童”出现之后达到了顶峰。

        1980年之后,全国各地各大高校接连开设“少年班”,短短几年中,神州大地,遍地神童。

        “神童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大批中小学生跳级、自学的积极性,不同年龄段同场竞技的画面已不算稀奇,某些地方干脆喊出了“我们这里一定要出一个神童”的目标口号。

        接连不断涌现的“神童”,虽为人才教育提供了新出路,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少年班”的选拔难度。

        多位科学家与中科大首届少年班合影(1978)

        负责中科大少年班招生的老师明显感受到了压力。众人对于“天才”的定义始终不清不楚,以至于学校的考核标准一变再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孩子笔试成绩很高,但在面试环节却连话都不敢说,典型的填鸭式教育;还有的孩子自学能力非常强,结果进入少年班之后,期末考试成绩竟为个位数。

        在中科大少年班招生记录中,有一位孩子的履历颇具戏剧性——

        这位少年声称自己用肉眼发现天上多了一颗宇宙新星,之后不久,美国观星站也宣布发现了一颗新星,于是他被成功录取。

        杨振宁(左二)给少年班讲座

        真假难辨的“神童”给少年班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阴霾,同一时间段里,那些原本被公认的“少年天才”,也接连出现了各类问题。

        因为入学年纪偏小,少年班的孩子们绝大多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老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每天早晨还要冲奶粉为其补充营养。

        顶着学业与社会各界给予的各种压力,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出现了问题。

        孩子们变得极为争强好胜,而这种比拼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有时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实验室上课时,有些男孩就会因为抢夺仪器而大打出手。

        少年班同学在实验室上课

        相比之下,宁铂的转变远没有同学们激烈,更多时候,他都是沉默且阴郁的。

        进入大学后一年,少年班的同学需要选取专业,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

        宁铂告诉老师,中科大目前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想转校去南大攻读天文系。

        老师依照宁铂的心愿,向校领导递交了一份报告,结果申请当天下午便被驳回,批文回复只有六个字:“既来之,则安之”,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学校只是舍不得放弃这个名人。”

        少年宁铂

        当时少年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好学生都得去学理论物理”。因此在老师的建议下,宁铂只好勉为其难,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继续学习。

        可他不喜欢,也不擅长物理。

        实际上,在他最初进入少年班学习时,老师就曾在其档案中写下过“下棋好”和“理论知识不太牢固”的评语,可不知为何,这些问题在当时没有引起校方重视。就连他自己也说,如果最初入学考试的科目为物理,那自己一定不够资格进入少年班。

        后来在一次和朋友的谈话中,宁铂坦言:“其实无论是学围棋还是学中医,我都会比现在过得好。”

        可惜,一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往往缺少选择的权利,或者,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选择的能力。

        神童,也不例外。

        宁铂(右一)与少年班同学

        因为实在缺乏兴趣,宁铂进入物理系后成绩直线下滑。为了排解内心的遗憾,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研究佛学及天体星象学,这本是他的爱好所在,可在外人看来,他变得“神神叨叨,不务正业”。

        宁铂入学中科大少年班后,倪霖与他的联系也变少了。借着一次出差的机会,他来到了中科大,看见了当初自己以“难以置信”形容的孩子。

        彼时,这位“第一神童”的眼中已没有一丝光亮,长时间得不到理解的孤独和郁闷,让他食不知味、骨瘦如柴。那一天,面色惨白的宁铂站在湖边沉默了许久,最后用极为平静的语气对倪霖说:

        “倪叔叔,我现在好像一条活鱼,被摔死卖了。”

        一位天才少年心中的星辰大海,随着一纸被驳回的转学报告,一同泯灭了——

        在1979年的深秋,在宁铂本该美好,且充满希望的15岁。

        宁铂(左)在中科大与同学下棋

        一同进入中科大物理学院的还有谢彦波和干政。

        不同于宁铂的纠结和痛苦,两位本就擅长物理的少年,在后续的学习中显得格外轻松。

        1982年前后,只有15岁的谢彦波和16岁的干政先后提前完成了本科课程,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综合各方因素,干政决定出国深造,不久之后,他又申请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名额,成为了图灵(人工智能之父、计算机科学之父)的校友。

        首届少年班年纪最小的谢彦波,继续了自己在少年班的优长。

        在干政前往国外念书的那一年,谢彦波也成功“升级”,跟随“两弹一星”功勋、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当时有人推测,按照谢彦波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他应该在20岁之前就成功拿到学位,向诺奖进攻。

        谢彦波在少年班上课(1978)

        当年最出名的“三大神童”,似乎只有宁铂一人走进了死胡同。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